http://gxrb.gxrb.com.cn/html/2022-05/10/content_1843064.htm
徐秦法 張 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适應不适應、做得好不好。”為了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貫穿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全過程,需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功能,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一體化育人格局,在“破”“立”之間,有所為,有所不“唯”。
打破“斷層結構”,構建一體貫通的思政課評價體系
思政課評價的“斷層結構”形成已久。由于學段之間缺乏有效的統籌銜接,“各自為政”“分段育人”“分層評價”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分段式的課程評價專注于單一學段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卻忽視了學段之間的系統性本質,導緻大中小學思政課評價普遍存在“評價内容的交叉性重複性明顯”“評價标準的漸進性整合性弱化”“評價方法的相似性雷同性頻發”等現實問題。大中小學思政課這種分而評之的“斷層結構”成為阻隔各學段貫通内在聯系的症結所在。
從頂層設計層面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評價開展統籌規劃,關鍵在于破除一直以來學段之間相互割裂的評價模式,通過構建一體貫通的評價導向,為評價體系确立坐标原點,打破評價斷層,打通大中小學思政課評價的任督二脈。具體而言,将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具體落實到評價之維,可在大中小學各學段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修養”五大維度創設評價指标,以五大維度作為牽引導向,形成一體貫通的增值評價格局。尤為重要的是,要在指标創設中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線地位,立足各學段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征,打造循序漸進又一脈相承的思政課一體化評價體系。
打破單一化主體,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合作評價機制
将教師作為評價主體,是各學段思政課評價普遍存在的做法。尤其在中小學校,這種以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為評價本位的考核模式已然形成既定固式。雖然在大學階段,學生滿意度也日漸成為思政課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标準,但教師的評價主體地位依然根深蒂固。辯證來看,教師作為授課主體,與學生有着最為直接與密切的接觸,對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最有發言權的,因此,以教師作為評價主體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思政課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會依憑不同評價主體的價值取向産生不同的評價結果,僅僅依靠單一化主體開展思政課評價顯然不夠客觀與科學,必須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合作評價機制。
首先,教師應成為思政課評價的領路人。教師從傳統思政課評價中的“掌權者”逐漸轉換為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引導者。将評價活動貫穿于每一堂課程的開展,更加關注動态性、過程性的一體化評價,堅持做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确保思政課評價的長期開展及良性循環。其次,學生應成為思政課評價的真正主體。轉變一直以來學生隻能被動接受評價的傳統觀念,動員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到課程評價中來,接受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從小學階段簡單的行為規範自評,到中學階段的思想道德認知,再到大學階段對理想信念踐行的反思,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成為思政課評價的真正參與者。最後,建立“教育監管部門+學校+社會+家庭”的合作評價機制。将評價視域從課堂延展到學校、社會與家庭,将思政課的評價對象從單純評價學生學業情況擴展為面向教育要素、教育過程、教育效果評價的多向度融合。以“四結合”的橫向評價體系網貫通大中小學縱向學段的一體化教學,不僅充分整合了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德育資源,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同時還能夠将思政課評價真正紮根社會,融入生活,引導學生得到更加長遠而有效的持續發展。
打破功利性标準,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标的發展性評價指标
傳統的思政課評價中,在中小學用分數給學生貼标簽,用升學率作為課程評價的功利性标準;在大學用帽子、獎項給畢業生思想品德劃分三六九等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思政課教師秉持以分數為中心,簡單地将知識性考核作為學生的學業評價标準,用測量學習成效的“分數”表征以偏概全,偏離了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初衷。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的核心任務是要解決評什麼、怎麼評的問題。打破“唯分數”“唯升學”的慣性壁壘要破的是“唯”,而不是将知識、分數這一評價标準完全廢止。因此,在評價内容層面要系統考量,立足“人”的發展,構建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标的發展性評價指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規律與學生認知能力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按照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教育過程的有效性和教育結果的有效性三個維度構建發展性評價指标體系。具體而言,“教育要素”的一體化評價主要是在思政課開展之前評判各教育要素的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可行;“教育過程”一體化評價主要是在思政課開展過程中對“教師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動态、實時的系統評估;“教育效果”一體化評價主要是指大中小學生通過接受各學段的思政課教育後,在知識掌握,素質提高,能力提升等方面達到社會要求和個人需求的程度。
打破固化模式,探尋多向度、綜合性的評價路徑
長期“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導向會引發以智育評價代替德育評價的固化模式。當一種評價方式被固化,便容易使評價工作流于形式,使得評價偏離“人本”導向,不僅無法通過評價反饋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反而使評價成為管理學生的一種手段和應付檢查的應景之作。
打破大中小學思政課評價考核的模式化、形式化趨向,建立多向度、綜合性的評價路徑,是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整體育人效益的關鍵環節。盡可能從多層面、多角度、采取多種方法對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展開有效評價。首先,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從“量與質”雙維度把握一體化建設的實效性;其次,堅持動态評價與靜态評價相結合。既從一體貫通的動态視角把握運行狀況,也要考察特定階段下的相對穩定性,把握各學段相對靜态的建設質量;最後,堅持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創新評價工具,既保留傳統線下評價的過程優勢,又充分挖掘數字化、網絡化、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與各學段教育評價的深度融合,在混合式教學改革中做到線上與線下的雙維反饋,打造大中小學一體貫通的評價生态。
(作者單位: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