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首頁|舊站入口|English
    
 首頁 | 太阳概況 | 師資隊伍 | 教學工作 | 學科科研 | 學生園地 | 黨團建設 | 合作交流 | 研究基地 |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資料下載 | 培訓中心 
學院要聞
 通知公告 
 學院要聞 
 動态鍊接 
 學術動态 
 媒體本院 
 學院成果 
您的位置: 首頁>學院要聞>正文
【廣西日報】生态與文化同美 文明為山水增輝
2022-12-27  

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2-12-27&code=005&xuhao=4



朱 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态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賦予了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生态建設提供了價值引領和精神動力。

生态文明建設要靠先進文化的引領和支撐。文化作為人的實踐産物,是在民衆與自然的對話中形成的,不僅深植于它生長的土地,更是在長期生産實踐中獲得的現實産物和思想産物的總和,代表了生存智慧。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态文明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看,農業文明時代人類順從、依附自然;工業文明強調的是人類征服自然;生态文明則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從人統治自然,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體現了人們認知和思想的提高,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背後是先進文化的引領和支撐。

建設生态文明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培養理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自覺和文化修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态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着豐富的生态文化。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他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文化的發展影響着實踐生産、個體的社會活動,起着引導和規範着社會成員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設要發揮文化的導航和糾偏功能,以先進的生态文化保證生态文明建設的正确方向,不走歪路、少走歪路,推進有序發展。

自然生态為文化的産生和延續提供基本的保障。《人類環境宣言》中寫道:“環境給予人以維持生存的東西,并給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獲得發展的機會。”自然生态的變遷決定着人類文明的興衰,人類追求發展的需求與地球資源的有限供給同時也存在着矛盾。遍數曆朝曆代,創造出燦爛文化的,都是生态良好的地區。反之,生态衰則文明衰。管仲在《管子·立政》中說,“草木不植成,國之貧也”“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産,而貧富之國可知也”。《呂氏春秋》中講:“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薮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些關于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告訴我們,大自然保有勃勃生機,民衆生活才有充足富源可恃。中華傳統生态智慧告訴我們,要在“道法自然”中維護生态平衡,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尋找限度,不可對自然界進行無節制的開發。“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對生态系統進行保護性開發。當過度放牧、過度伐木、過度墾荒,讓植被銳減、洪水泛濫、河渠淤塞、氣候失調、土地沙化……生态就會慘遭破壞。人類無度破壞自然環境,就會導緻文明衰亡。恩格斯曾這樣描述:“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什麼時候生态被犧牲掉了,人類承載其上的生活和生産也難以為繼,文明就會開始衰落。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生态與文化共興。“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人類要想繼續向前推進、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正确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好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并将其置于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人和自然的矛盾,本質上是人和人的矛盾在自然上的折射。自然資源作為勞動資料,是構成生産力的基本要素。人向自然索取過多,排放過大,造成人與自然的矛盾;資源分配不均,導緻人與人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要克服工業文明人與自然二元對立局面,改變傳統的犧牲環境求發展的生産方式和高消費的生活方式,改變“以資為本、以物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綠色生态文化建設。以“山水有約,桂林有戲”為主題的桂林藝術節,上演了一幕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場景,實現了山水與人文交織,文化與生态相融,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成功案例和有益嘗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不僅是對新時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設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新征程上正确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出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态,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建立可持續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内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文化指向。文學作品《桃花源記》反映的正是古人對安定、和平的社會狀态的追求,對衣食無憂的民生渴望與期盼。在社會生産中,人和自然是同時起作用的,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麼也不能創造。随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衆對良好生态環境的渴望日益迫切,希望呼吸的空氣能更新鮮一點,流淌的河水能更清澈一點,城市的綠地能更多一點。新時代,必須保持生态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促進生态環境持續改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态環境的追求,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單位: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


Close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