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徐長福應邀來我院作了題為《馬克思社會結構論的生活維度》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我院黃璇教授主持,學院師生代表近百人到場聆聽。
講座中,徐長福教授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社會結構論進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與傳統解讀不同的觀點。他強調,盡管馬克思的社會結構論常被解讀為“生産力→生産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三層結構,但實際上馬克思也在《序言》中的同一處論述中運用了四重生活的概念來呈現社會結構的多層級性。
緊接着,徐長福教授通過細緻分析原著,揭示了“Gesellschaft”和“sozial”兩個德文術語的不同含義,并指出這一差異在傳統解讀中被忽視,導緻馬克思提出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個結構性術語未能與社會結構的層次精準對應。基于這一新穎視角,徐長福教授提出,社會結構應包含以下四層次、五要素:(1)物質生産力,(2)生産關系(經濟基礎),這二者構成物質生活領域;(3)社會上層建築(私法主導的社會生活);(4)國家上層建築(公法主導的政治生活);(5)觀念頂級結構(精神生活領域)。這一對社會結構四重生活層級的重新闡釋,不僅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論的理論空間,也為學界提供了一個更為細緻精準的分析框架。
在随後的交流互動環節,與會師生積極提問,徐長福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現場氣氛熱烈而活躍,掌聲不斷,充分展現了師生們對學術問題的濃厚興趣和對徐教授講座内容的高度認可。
最後,盧永欣教授對徐長福教授應邀來我院進行學術講座表示誠摯感謝,并就講座内容進行了總結和闡發。他高度評價了徐長福教授的思想創新性和成果價值,認為其重新挖掘了“社會生活”概念,揭示了以往被忽視的“社會生活”領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開辟了嶄新視野。同時,他認為徐教授的講座秉持了整體性思維,把具體問題和思想整體結合起來,把學術性和思想性結合起來,從而開顯新的思想觀點領域。
(圖片:石銥婧 文字:廖玉玉 蔣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