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廣西大學具有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光輝曆史和優良傳統。首任校長馬君武先生于1906年将《共産黨宣言》的綱領部分翻譯成中文刊載于《民報》,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中共創始人之一李達先生和《共産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翻譯者陳望道先生都曾在廣西大學任教。該校始終傳承馬克思主義研究傳統,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上取得卓越成效。新時代十年來,該校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注重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實際相結合,聚焦研究基礎理論重大現實問題,獲國家級重大課題5項。目前,學校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該學科已入選廣西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為更好交流學習,本期理論版邀請該校5位國家級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聚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結合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思考。敬請關注。
範祚軍
“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指明了黨在百年奮鬥曆程中不斷總結、探索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符合中國實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确道路,是突破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新模式。“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以中國特色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更好地發揮科技在經濟、軍事、生态、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戰略作用,使科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有力的戰略支撐。
“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正确方向,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核心,黨發展科技事業以“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根本宗旨和任務目标。區别于西方政黨為了維護資産階級統治和利益的根本目的,中國共産黨将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的基本原理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相結合,始終堅持以社會民生需求為導向、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科學謀劃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全局,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科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面臨着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對我國高科技企業堵截打壓,一些産業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着“卡脖子”的困境。面對這些風險和挑戰,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的戰略部署,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服務于國家發展大局,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化挑戰為機遇,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曆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為沉着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提供根本政治保證。要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确保如期建成科技強國,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戰略支撐,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确道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科技發展自立自強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必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研究。
區别于西方國家依靠殖民掠奪、對外擴張的方式,完成包括資本、勞動力、市場的各種資源要素的原始積累,開啟現代化的發展曆程,新中國成立後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産黨緊緊抓住主要矛盾,以舉國之力集中發展國家工業和科技創新,成功研制“兩彈一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就,大大增強了我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曆史和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舉國體制優勢下,中國共産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集中力量辦大事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性飛躍。中國共産黨不斷強化頂層設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主體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強各種力量的統籌協調;以戰略需求為導向,以核心關鍵為突破,形成推進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确指出:“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必須進一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體系化科研攻關,統籌各類創新資源,“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産品保障能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确保科技進步為民造福
區别于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其科技發展以生産資料私有制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為追求,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科技發展也必須堅持以“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本質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究其根源,在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生産力的内在動力不同,因而科技使命、任務大相徑庭。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進科技進步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讓科技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科學社會主義為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繪制了美好藍圖。科技發展成果必須用之于民,用于解決社會民生、生态環境、鄉村振興、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支撐。
(作者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廣西大學副校長)
吳家慶
“大事”是一個時代最鮮明的标識。黨的二十大報告将“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定位為新時代十年的三件大事,并指明“這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鬥赢得的曆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曆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曆史性勝利”。這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及其裡程碑意義提供了一把鑰匙。
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破解“兩大難題”、實現“三次偉大飛躍”。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覺肩負起了破解“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複興”兩大難題,實現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三次偉大飛躍的曆史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标志着第一大難題成功破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破解第二大難題的曆史新紀元随之開啟。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民族複興之路上接力奮鬥,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從制度保證、物質基礎、精神力量等維度多向發力,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這些偉大的成就證明,我們黨找到了破解民族複興難題之道,而這已經并将繼續深刻改變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得到全面躍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标定了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意味着新起點新要求,呼喚着新氣象新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矛盾和問題,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内涵,從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個維度審視,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赢得高度認同基礎上越走越寬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回應重大時代課題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标牽引下走向成熟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堅定自信中走向繁榮興盛。毋庸置疑,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必然結果,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的現實依據,标志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成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旗幟。
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步步變為現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美好生活是人民的需求在新時代的集中表達,包含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等豐富内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大幅提升經濟實力、全面夯實發展基礎、紮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的同時,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曆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并通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打造了世界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聚焦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城鄉、地區和不同群體居民收入差距總體縮小,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不斷鞏固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教育普及水平穩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擴展,醫療服務供給能力顯著提升;等等。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的實現,充分說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不斷變為現實,極大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作者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廣西大學君武學者特聘教授)
徐秦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務必敢于鬥争、善于鬥争”。新時代新征程,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嚴峻的風險考驗,必須堅守鬥争底線,增強鬥争本領。
一要增強本領培育鬥争思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随時可能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确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要增強風險評估本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世界發展規律和趨勢、各國各民族關系的發展變化、國際局勢的變動進行正确分析,在保持憂患意識的基礎之上增強戰略定力,劃定可承受底線,有策略、有針對性地做出相應預案。堅持系統觀念,将黨和國家事業置于經濟政治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置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之中,善于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史和中國共産黨曆史中探索共産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曆史中汲取經驗應對好風險考驗。堅持自立自信自強,堅持底線思維,在涉及黨和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寸步不讓,靈活主動地依據形勢變化調整鬥争策略和戰術,化挑戰為機遇轉危為機。主動打造“非對稱式”優勢,破解傳統“串聯式”發展的線性難題,實現“并聯式”發展和超越,力争在受國外制約的關鍵核心領域和“卡脖子”問題實現突破,化被動為主動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
二要自我革命提升鬥争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始終赢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弱化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破壞黨的團結統一、損害黨的正面形象、危害黨與群衆的血肉聯系關系的因素仍存在,必須堅持自我革命、鏟除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毒瘤,切實提升鬥争的實力。要端正态度,準确地、有步驟地、長期不斷地糾治“四風”問題,建立作風建設常态化、長效化機制,破除特權思想和行為,提升工作的透明度、公開度,保障人民群衆的知情權、監督權。始終保持“我是誰”的理論清醒,明确我們黨的屬性、本質、地位和作用,從源頭上消除腐敗産生的土壤,永遠吹響反腐敗鬥争的“沖鋒号”。增強“為了誰”的責任擔當,懲治人們身邊的“小官巨貪”,整治“為官不為”的庸官懶政怠政現象和“亂作為”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健全完善“依靠誰”的制度保障,推進反腐敗立法,充分發揮黨内監督、人民監督等監督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适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幹部隊伍”。要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制,堅持正确用人導向,增強領導幹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群衆和防範化解風險的本領,注重培養鬥争精神和鬥争策略,增強鬥争能力。引導領導幹部樹立正确的政績觀,完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機制,營造優勝劣汰的良好局面。
三要堅定信念凝聚鬥争偉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曆史主動的根本所在”。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使廣大黨員和領導幹部牢牢把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做到透過現象清楚認識本質,不被表象所蒙蔽,面對利益誘惑時堅守共産黨人初心使命。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回擊曆史虛無主義、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想,築牢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掌握意識形态工作的話語權、主動權,引導廣大人民群衆認識到偉大複興曆史進程不可逆轉以及中國共産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堅定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信心,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的認同,不被外部敵對分裂破壞勢力所利用,清除其對人民大衆的蠱惑,增強鬥争的志氣骨氣。構建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協作、共同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充分保障人民群衆的各項權利,不斷及時回應人民訴求和期待,使人民心向黨、跟黨走,凝聚新時代新征程偉大鬥争的磅礴偉力。
(作者為廣西教學名師、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
梁建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是傳播中華文明的立足點,如果放棄了、淡化了、模糊了中華文化立場,中華文明的傳播就可能有違初心、有辱使命。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關鍵要做到“四個堅守”。
堅守中華文化的政治立場。首先要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黨是中華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領導者,隻有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才能确保中華文化不走樣、不變質、不變味。其次,要堅持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雙為”方針。封建主義的文化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資産階級的文化是為資産階級服務的,而社會主義文化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為方向,這兩者相互關聯。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體現其社會主義屬性,也隻有堅持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得到切實保障。最後,文化要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産黨的使命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華文明的傳播要緻力于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增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
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體立場。文化必然與特定的文化主體相關聯,必須深層地回答堅持誰的文化、為了誰的文化等問題。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體立場,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的民族主體性,使中華文化的内涵與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華文化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靈魂與根基。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也必然要通過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體立場,确證和追求自身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與身份。這種文化主體立場的堅守正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文化自覺的集中體現。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體立場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崇洋媚外的西方文化優越論、西方文化中心論。文化領域的西化論者常常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實際上就是喪失文化自信,食洋不化。二是盲目排外、故步自封的文化自我中心論。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體立場,固然需要傳承,但更需要創新與超越,否則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進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輝煌。
堅守中華文化的理論立場。堅守中華文化的理論立場,就是要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立場。因為,一方面正是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中華文化才能不斷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才能走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軌道,才能具有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在與中華文化相結合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獲得了豐厚的文化滋養,不斷開辟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離開了中華文化的滋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就會發生“排異反應”,就會水土不服,更談不上生根開花結果。堅守中華文化的理論立場,要在兩個向度上精準發力:一是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穿透紛繁蕪雜的文化表象,廣泛吸收一切先進文化的養料并實現中國化時代化,更好地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實踐。
堅守中華文化的價值立場。任何文化都内含着文化主體的價值立場以及由此做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中華文化由于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并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前進方向,因此必然具有雙重價值立場:一方面,中華文化必須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立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着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道義基礎,決定着我們國家的内外形象,決定着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發展的方向,是我國價值共識和主流民意的最大公約數。我們講文化自信關鍵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另一方面,中國共産黨胸懷天下,馬克思主義以實現全人類解放為價值使命,因此中華文化又必然堅守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立場。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呼籲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中華文化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貢獻與堅守,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交融共生的基礎性支撐。
(作者為廣西大學君武學者特聘教授)
肖安寶
黨的二十大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式現代化既不是西方式的現代化,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指出的現代化,更不是實踐中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所走的現代化,而是一條适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出的一條充滿活力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産黨人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始于新中國成立,但中國式現代化則源于改革開放以來,且在黨的十八大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鄧小平同志說:“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當代科學社會主義。它是中國共産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創設市場經濟的運行環境,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即讓公有資本以及各種非公有制資本共同發揮作用,換言之,利用與引導資本,使資本從以獲取剩餘價值為目的轉變成以增加社會财富為目标,也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是“過去支配現在”(“死勞動”支配“活勞動”或生産資料雇傭勞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裡是“現在支配過去”(“活勞動”支配“死勞動”或勞動主導資本)所形成的适應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曆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确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已證明并将繼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國情、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适應時代發展要求,不僅走得對,而且走得好。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人類現代化的一般共性,也有自己的特色。現代化,是人類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範式轉變,在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帶有很深的印記。由這些彙聚而成的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等發展程度則成為衡量各個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鮮明的标識。曆史發展昭示,社會曆史條件、政治主導力量以及意識形态屬性的差異決定了各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及其價值取向的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疊加,是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标,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推動中國走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彰顯。而這優勢,歸根到底源自全體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國共産黨。黨不僅擁有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能夠積聚起萬衆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而且能夠确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向。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在黨。”
因此,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必須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