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首頁|舊站入口|English
    
 首頁 | 太阳概況 | 師資隊伍 | 教學工作 | 學科科研 | 學生園地 | 黨團建設 | 合作交流 | 研究基地 |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資料下載 | 培訓中心 
學術動态
 通知公告 
 學院要聞 
 動态鍊接 
 學術動态 
 媒體本院 
 學院成果 
您的位置: 首頁>學術動态>正文
馬院成果|梁建新:《意識形态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表達的重要範式》
2025-03-10  

梁建新,博士畢業于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現為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五十多篇,獨著、參著著作9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共三項,主持教育部,省社科基金項目八項,現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成果鑒定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全國曆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廣西海商海事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意識形态與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獲國家社科重大項目1項,曾獲湖北省社科成果二等獎,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成果三等獎。


縱觀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本,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将“文化”一詞作為一個标志性的概念抽絲剝繭地進行深入闡釋,也沒有系統建構“文化”的理論,而且大多情況下将“文化”一詞與其他詞連用,比如文化鬥争、文化修養、文化水平等。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思想的相關論述散落于其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的闡釋中,也涉及哲學、宗教的論述以及關于意識形态批判,其中,圍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以及意識形态批判所展開的話題是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表達的兩個核心範式。學界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視角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已有較多論述,那麼,從意識形态理論的角度馬克思恩格斯又闡明了哪些文化思想呢?

一、科學闡明“意識形态”概念的雙重能指以恢複“意識形态”概念的中性地位

據考證,最早使用“意識形态”一詞的是法蘭西院士特拉西,他沿着洛克的經驗主義與孔狄亞克的感覺主義心理學,創制出“意識形态”一詞,用來指稱“觀念的科學”。他立足于孔狄亞克的感覺主義,試圖從生理學的角度,将意識形态劃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知覺、記憶、判斷、意願,這樣,人類認知活動就還原成了人類神經系統對外界的生理性反應。特拉西試圖遵循這一感覺主義的路徑,将“意識形态”從形而上學的束縛擺脫出來,從而使“意識形态”成為一種類似自然科學的“觀念的科學”。應當說,特拉西從主觀上來說是想使人類的觀念走向科學,反對宗教偏見,但是從意識形态本身的發展來看,卻走向了特拉西主觀願望的反面,後來淪為虛假意識、煩瑣哲學甚至是統治階級用來鎮壓被統治階級反抗的軟國家機器。所以,當意識形态家們的空談滿足不了拿破侖的主觀需要時,拿破侖就毫不留情地打擊那些“意識形态家”,并将法蘭西所遭受的一切災難歸咎于當時意識形态家們的空談。應當說,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前,意識形态就是一個與科學相對立的灰頭土臉的概念。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文中創制了“意識形态”的概念,科學闡明了“意識形态”的雙重能指,從而使“意識形态”成為一個中性詞。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将扭曲和遮蔽真實世界、颠倒存在與意識關系、脫離實際專事空談的形而上學以及剝削階級所編織的普遍利益的幻想稱之為意識形态,在這裡,意識形态就是“虛假意識”的代名詞。現在研究意識形态的學者将意識形态歸于“虛假意識”,其文本依據主要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态》和恩格斯 1893 年寫給梅林的信中對“虛假意識”的代表性表達。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形态沒有自己獨立的外觀、沒有曆史、沒有發展。而德國哲學為思辨而思辨,完全忽略哲學的物質生活根源,他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也是扭曲的、遮蔽的,他們隻主張進行觀念的鬥争,拒絕進行改變現實的實踐鬥争,因而是脫離實際的“虛假意識”。恩格斯指出:“意識形态是由所謂的思想家通過意識、但是通過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推動他的真正動力始終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則這就不是意識形态的過程了。因此,它想象出虛假的或表面的動力。因為這是思維過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從純粹的思維中——不是從他自己的思維中,就是從他的先輩的思維中引出的。” 但是,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同樣也将意識形态作為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上層建築,它既包括以政治與法律為代表的體現國家權威的國家機器,又包括以哲學、藝術、宗教等為代表的觀念與文化傳統等思想上層建築,屬于社會意識形式,這兩者屬于并列關系。比如馬克思曾經高度肯定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所具有的革命性動力,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的田園詩一般美好的自給自足的生産關系,并以一種具有高度流動性與開放性的現代性生産關系取而代之。要鞏固這種新的生産關系、形成新的統治秩序,就必須有新的國家機器的保障,既要創造出新的硬國家機器,如軍隊、警察、法院、監獄等,又要生産出一整套為新的階級統治進行合法性辯護的軟國家機器,這就是文化與意識形态,這種軟國家機器扮演着牧師的角色,發揮着實現社會穩定、維護國家統一整合社會資源、引領社會價值系統的強大功能。馬克思把這一類生産軟國家機器的階層叫作“意識形态階層”,其生産者叫作“意識形态家”,其生産的産品就是“意識形态”。

二、文化與意識形态作為上層建築同樣是革命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同樣不可或缺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國哲學脫離實際、天馬行空、高談闊論,他們陶醉于觀念的批判,拒絕改變現實制度的鬥争,因而是在哲學和思辨中經曆和創造自己的曆史。馬克思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是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物質的力量僅僅用批判的武器是無法摧毀的,必須訴諸武器的批判才能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衆,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因此,以文化、哲學、宗教等主要内容的意識形态批判同樣是舉足輕重的,隻要科學的理論被革命的群衆所掌握,意識形态就不再是雲裡霧裡的高談闊論,而是成為革命實踐的直接組成部分。

三、每一個時代統治階級的思想都是這一時代居于統治地位的思想,統治階級既占有一個社會的物質力量,也占有這一社會的精神力量

一方面,統治階級作為一個整體自然有一整套維護其利益與統治的意識形态說辭,即将其訴求的特殊利益上升為全體人民的普遍利益,這是新階級取代舊階級的一貫行為,這就使意識形态的經營與運作呈現出抽象化普遍化的趨勢,這種趨勢使意識形态擺脫了“虛假意識”的形象而走向中立,而具有了葛蘭西所說的“文化領導權”的含義,因為取得了統治地位的資産階級和取代資産階級的無産階級都必須經營好自己的意識形态。這時,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意識形态,而在于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态,意識形态的面貌取決于其民族屬性與階級屬性。另一方面,統治階級本身還有衆多派别和階層,他們都有着不同的物質利益與思想觀念,即使統治階級可以控制社會的精神生産,形成集中統一的意識形态,但是意識形态隻是文化的形式之一,統治階級不可能控制一切文化形式,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總是同時存在,多元、自足的文化總有生長空間。

四、意識形态與文化生産都屬于勞動分工的結果

馬克思指出:“分工隻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 在這裡,馬克思立足于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工,認為精神與意識可以擺脫實際功利的需要而進行自我的生産與再生産,從而創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精神與文化世界。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這種分工深入到統治階級的内部就表現為統治階級内部也分為思想家與實幹家。馬克思指出:“因此在這個階級内部,一部分人是作為該階級的思想家出現的,他們是這一階級的積極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識形态家,他們把編造這一階級關于自身的幻想當作主要的謀生之道,而另一些人對于這些思想和幻想則采取比較消極的态度,并且準備接受這些思想和幻想,因為在實際中他們是這個階級的積極成員,并且很少有時間來編造關于自身的思想和幻想。” 實際上這裡就提出了一個統治階級文化領導權的确立機制問題,大概是這樣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家提供思想和幻想,而不善于思想和幻想的實幹家将這些思想和幻想發揚光大,把這些思想和幻想變成代表全體利益的、唯一合乎理性的思想,最終使這些思想和幻想成為全民接受的普遍觀念,文化領導權就這樣得以确立。

五、作為觀念形态的文化雖然并不完全等同于意識形态,但是文化是具有意識形态性的

發揮文化建設對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态建設的反作用,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文化建設。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 — 1858 年手稿)》中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麼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 列甯逝世後,出現了背離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地位的情況,尤其是在蘇聯意識形态工作中顯得尤為明顯。如對人民群衆進行意識形态引導和教育過程中出現了弱化甚至疏忽的問題,尤其是在意識形态審查過程中缺乏敏銳性,使得一些“非正式組織”的“地下刊物”得以出版發行,這使得蘇聯一度出現了以“重評曆史”為名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潮,進而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在蘇聯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極大地瓦解了蘇共意識形态工作領導權。因此,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作為立黨立國的“定盤星”,必須毫不動搖地、旗幟鮮明地加以堅守,唯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加強意識形态建設,才能夠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建設程序化、規範化、長效化,才能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凝聚共識、彙聚精神力量的功能。


來源:《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年第1期




Close Window